茶叶通讯

  • 《茶叶通讯》影响因子再创新高达1.701

    <正>《茶叶通讯》(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创刊于1962年,由湖南省茶叶学会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办、院士领衔办刊。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教授担任编委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柏连阳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单杨研究员担任顾问。编委会由国内50多位茶学界知名专家、教授组成。

    2025年02期 v.52;No.212 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茶叶拼配技术创新与应用进展及趋势

    尹军峰;陈建新;胡玉荣;张顶武;王伟伟;

    茶叶拼配是稳定茶叶品质、创新茶产品风味、提高茶叶经济效益和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技术手段。随着茶产业的转型和新业态新消费的出现,近年来茶叶拼配技术及其应用领域发生较大变化。文章剖析了茶叶感官评价数字化技术、茶叶品质数字化分析技术、茶叶品质化学数字化判定技术和茶叶多维数据拼配策略模型构建方法等方面茶叶拼配技术研究进展,介绍了传统茶叶规范化拼配、特色茶差异化拼配和茶+N融合化拼配等三个方面茶叶拼配技术应用现状,展望了茶叶拼配技术的发展趋势,为未来茶叶拼配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2期 v.52;No.212 137-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烘焙工艺对茶叶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黎娜;余鹏辉;黄怀生;黄浩;钟妮;赵熙;钟兴刚;郑红发;

    烘焙是形成和提高乌龙茶特定品质风味的重要工序,在其他茶类中也均有应用。经烘焙后的茶叶含水量进一步降低,品质得到改善和稳定。文章综述了烘焙工艺对茶叶的色泽、滋味、香气及其非挥发性成分和挥发性成分等的影响,以期为烘焙工艺的研究与发展以及在茶叶加工中的应用从而改善与提升茶叶品质提供参考。

    2025年02期 v.52;No.212 145-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下载次数:36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广西六堡茶的生物活性与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郭晓莉;蔡天晨;何融融;黄建安;刘仲华;林勇;

    西有茶马古道,东有茶船古道。广西六堡茶由一条“茶船古道”穿越深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之一。相较于绿茶、乌龙茶和红茶,六堡茶受关注程度明显较低。近年来,由于云南普洱茶和湖南茯砖茶产业及消费热的兴起,作为黑茶的广西六堡茶也因其独特的品质吸引越来越多研究者,六堡茶的药理作用也被大众所了解。该文主要综述了近10年来六堡茶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以期为六堡茶的研究与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2025年02期 v.52;No.212 15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1K]
    [下载次数:36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特早生高产优质茶树新品系‘姑辽1号’选育研究

    陈佳;覃秀菊;邓慧群;

    茶树新品系‘姑辽1号’是从广西崇左市扶绥县野生大茶树中,采用系统选育法培育而成的新品系。经早期鉴定与品比试验结果表明,‘姑辽1号’发芽特早,采摘期比亲本和国家审定品种‘桂红3号’早15 ~ 20 d;无明显休眠期;产量、品质、抗逆性均超过亲本,与‘桂红3号’相当;茶多酚及咖啡碱含量均达到国家特异茶树资源标准。

    2025年02期 v.52;No.212 158-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7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多元统计方法的茶树品种适应性评价研究

    赵洋;杨培迪;刘勇;杨阳;成杨;刘振;

    探索多元统计方法在茶树品种适应性评价上的应用,为茶树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分别对15个茶树品种在湖南长沙的树高、树幅、物候期、成活率、发芽密度、鲜叶产量及制茶品质等性状表现进行鉴定,采用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TOPSIS法的评价模型对茶树品种的适应性予以评价。结果表明,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TOPSIS综合评价结果,有相同的11个品种优于对照(CK);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茶树品种适应性的综合评价值与鲜叶产量、制茶品质、树幅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发芽密度呈显著正相关;综合评价值高于CK的品种与低于CK的品种在鲜叶产量、树幅、制茶品质上存在显著差异。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TOPSIS法的综合评价方法可用于茶树品种的适应性评价。试验筛选出11份适合长沙及相似地区推广应用的茶树品种。

    2025年02期 v.52;No.212 163-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2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化肥减施对茶园土壤养分及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刘昱成;周洪印;孟令宇;张乃明;

    采用田间试验,设控释肥减施30%(F_1)和有机肥替代30%化肥(F_2)两种化肥减施处理,以常规施肥处理(CK)为对照,探讨不同化肥减施处理对茶园土壤养分及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茶树的同一生长年份,不同化肥减施处理与CK相比均显著增加土壤中的速效磷、速效钾及碱解氮含量;其中,控释肥减施30%处理效果最显著,2020年较CK分别显著增加114.72%、53.56%和21.86%。在同一生长时期,两种化肥减施处理较CK均显著提高茶叶的产量及茶多酚与氨基酸含量,控释肥减施30%处理效果优于有机肥替代30%化肥处理,且控释肥减施30%处理使茶叶中茶多酚含量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另外,与有机肥替代30%化肥处理相比,控释肥减施30%处理还提高了茶树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控释肥减施30%处理更利于增强茶树对氮素的吸收利用能力。可见,控释肥减施30%处理土壤养分可达到高产优质肥力标准且茶叶品质及产量最优。研究结果可为云南茶园科学施肥提供依据。

    2025年02期 v.52;No.212 172-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下载次数:37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修剪高度对立体采摘茶树‘白叶1号’的花生长及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席亚楠;曾廷廷;王静;张小琴;谭璨灿;王智;石杨;王家伦;

    探究外引白化茶树品种‘白叶1号’在贵州茶区生长所适宜的修剪高度,以及降低其茶花生物量,提高茶鲜叶产量及品质。以茶树离地20 cm修剪为对照(CK),设置离地30 cm修剪(T1)、离地40 cm修剪(T2)、离地60 cm修剪(T3)等3个处理,对比茶树秋冬花期茶花生物量,夏季、秋季及翌年春季茶鲜叶产量及品质成分含量。结果显示,与离地20 cm修剪相比,离地40 cm修剪可在降低‘白叶1号’茶花生物量的同时提高茶鲜叶产量及茶叶品质,茶花生物量降低44.16%,夏季茶鲜叶产量提升37.19%,秋季茶鲜叶产量提升54.56%,翌年春季茶鲜叶产量差异不显著。离地40 cm修剪翌年春季茶叶中水浸出物含量为41.83%,游离氨基酸含量为6.38%;夏季茶叶中水浸出物含量为42.77%,游离氨基酸含量为5.53%,酚氨比1.51;秋季茶叶中水浸出物含量达45.39%,游离氨基酸含量为3.17%,茶多酚含量为11.93%,酚氨比3.77,均优于离地20 cm修剪。

    2025年02期 v.52;No.212 179-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下载次数:14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勐海县古茶树茶园土壤养分与质量评价

    张洪玲;陈玫;何青元;李友勇;罗琼仙;杨毅坚;马玲;马玉青;汤松;毕玭■;

    探明云南省勐海县普洱茶产区古茶树茶园(古茶园)土壤质量状况,从高效、优质、生态和可持续发展角度为优化古茶园养分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古茶园土壤用地长期安全性提供理论参考。对勐海县11个产茶乡镇的25个代表性古茶园土壤取样,分别检测土壤pH值及有机质(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有效磷(AP)、速效钾(RAK)、有效硫(AS)、有效硼(AB)等养分指标的含量,以及铅(Pb)、砷(As)、铬(Cr)、镉(Cd)4种重金属的含量。25个古茶树茶园土壤pH值达到优质肥力茶园标准的比例为84.00%;OM、TN和AN含量符合优质肥力茶园标准的比例均为96.00%;TP和AP含量符合优质肥力茶园标准的比例均为20.00%;TK含量达到优质肥力茶园标准的比例为44.00%;RAK含量达到优质肥力茶园标准的比例为80.00%;AS和AB含量未达到高质量茶园标准。重金属Pb、As、Cr和Cd含量均未达到云南土壤背景值和NY/T 853—2004《茶叶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的标准;AP、RAK、AS和Pb富集易受pH值影响;OM、TN、TP、AN、AB五个元素彼此之间高度正相关;As和Cr、Pb均呈负相关,与Cd均呈正相关,Pb也和Cd呈正相关。勐海普洱茶产区古茶园土壤适宜茶树生长,整体土壤养分状况中等偏上水平,调查的25个古茶园土壤均处于安全状态。

    2025年02期 v.52;No.212 185-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下载次数:2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陕西12个茶树品种(系)叶片SPAD、氮素值及光合特性分析

    蒲国涛;黎钊;李佼;李秀峰;席彦军;刘明鲁;

    利用叶绿素仪测定茶树当年生成熟功能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和氮素值,利用CID CI-340手持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测量同一叶片光合特性。结果表明,陕西12个茶树品种(系)的SPAD、氮素值与光合特性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细胞间CO_2浓度(Int CO_2)、蒸腾速率(E)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从SPAD上看,品系‘X15-20’和‘B15-7’高于‘陕茶1号’及对照‘福鼎大白茶’(CK),在以色泽程度为选育目标时可作为重点材料。从聚类分析结果看,品系‘X15-21’‘B14-2’‘B14-5’和‘DJB’有较强的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可用于高光效和抗旱目标茶树新品种的选育。

    2025年02期 v.52;No.212 194-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3K]
    [下载次数:29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金龟子绿僵菌防控茶园蝗虫效果评价

    李乐;焦海珍;田双红;田建华;胡梦芹;龙代彬;彭云;

    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昆虫病原真菌,能侵染多种昆虫并导致其死亡。近年来,随着生物防治技术的不断发展,金龟子绿僵菌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关于金龟子绿僵菌对茶园蝗虫的防治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尚不深入。该试验旨在通过田间试验,系统评价金龟子绿僵菌对茶园蝗虫的防治效果,包括其对蝗虫死亡率、种群密度变化等指标的影响,为茶园蝗虫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显示,金龟子绿僵菌作为一种生物防治剂,以其高效、低毒、对环境友好的特点,既对茶园蝗虫具有显著防治效果,又对非靶标生物和环境表现友好。试验可为茶园蝗虫绿色防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对探索绿色、生态、环保、可持续的茶园蝗虫防控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2期 v.52;No.212 200-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2K]
    [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变温发酵对工厂化加工红茶品质的影响及工艺比较

    向奕;吴亚玲;杨雪华;宋加艳;李兰兰;向博文;方浩权;肖文军;

    以湖南省古丈县茶树群体品种夏季一芽二叶鲜叶为原料,在传统红茶工厂化加工工艺基础上对发酵方法进行调整和创新,以变温发酵替代传统恒温发酵,设置5组不同温度发酵处理,探究变温发酵工艺处理对夏季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变温发酵工艺(40℃ 1.5 h + 30℃ 1.5 h)所制红茶综合感官品质较好,色泽乌黑较润、滋味醇厚、汤色红亮、香气呈现较浓甜香;水浸出物、茶多酚、总儿茶素、EGCG、茶黄素、茶红素含量显著升高(p < 0.05),酚氨比、茶褐素含量显著降低(p < 0.05)。此外,变温发酵处理(40℃ 1.5 h + 30℃ 1.5 h)和变温发酵处理(50℃ 1.5 h + 30℃ 1.5 h)均被发现区别于其他发酵工艺(30℃ 3.0 h、40℃ 3.0 h、50℃ 3.0 h)的2-甲基丁醛(甜香)、4-(2,6,6-三甲基-1-环己烯-1-基)-3-丁烯-2-酮(木香)香气成分,而(E)-6,10-二甲基-5,9-十一二烯-2-酮(甜果香)只在变温发酵处理(40℃ 1.5 h + 30℃ 1.5 h)中检出。变温发酵是一种有利于提高工厂化加工红茶品质的新工艺。

    2025年02期 v.52;No.212 205-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7K]
    [下载次数:2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不同干燥温度与干燥时间对云南白茶香气的影响研究

    于娟;黄媛;曹媚;刘新会;张秋燕;张智芳;康家璐;舒娜;

    为探明不同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对云南白茶香气品质的影响,以‘景谷大白茶’鲜叶为原料,分别设不同干燥温度(50℃、75℃、100℃)及干燥时间(60 min、120 min、180 min)加工成白茶样,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结合气味活度值(OAV)分析茶样的香气成分。结果共筛选出71种香气化合物,其中醇类化合物含量占比最高,醇类化合物中又以芳樟醇的含量最高。OAV分析显示,芳樟醇、苯乙醛、苯甲醛、辛醛、己醛、香叶醇、壬醛等7种香气物质对白茶呈现花香有重要贡献作用。综合来看,茶样T1M1(50℃/60 min)、T3M1(100℃/60 min)、T1M3(50℃/180 min)、T2M2(100℃/120 min)风味品质较佳;T1M1(50℃/60 min)的风味以清香、果香为主,T3M1(100℃/60 min)以花蜜香、甜香为主,T1M3(50℃/180 min)和T2M2(100℃/120 min)融合了花蜜香、清香、果香,风味较为均衡。

    2025年02期 v.52;No.212 214-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下载次数:50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沅陵碣滩茶品质分析

    唐睿;黄怀生;陈大海;王敏名;张大明;李晋中;李垚垚;黎娜;钟兴刚;邓传建;舒珲;粟本文;

    为探究沅陵碣滩茶品质特征形成机理,从沅陵县不同茶叶加工企业分别选取碣滩1号和碣滩银毫两个等级样品,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法分析碣滩茶不同等级之间的代谢物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样品共筛选获得34个显著性差异代谢物,其中上调的有13个代谢物(与碣滩银毫比),分别是异戊酸、邻二甲苯、焦没食子酸、6-郁金香甙B、酪胺、乙醇胺磷酸酯、氧化柠檬烯、黄豆苷元、6-甲氧脱乙酰异戊糖、酵母甾醇2、十九烷酸、醋酸去氧皮质酮、N-乙酰-L-瓜氨酸;下调的有21个代谢物,分别为阿夫儿茶精、二氢鞘氨醇、胭脂碱、7,8-二氢蝶酸、磷酸三苯酯、醛固酮、橙皮素-7-O-葡萄糖苷、3-氨基-3,4,6-三脱氧葡萄糖、2,6-二甲氧基-1,4-苯醌、蒺藜甙、氧化型谷胱甘肽、苯乙醛、海藻糖、天冬氨酸、水杨酸、3,4-二羟基苯丙酸、8-氨基-7-氧壬酸、D-艾杜糖醇、肉豆蔻醚、肉豆蔻油酸、芦丁;这些差异代谢物分别构成了碣滩茶两个等级产品的感官品质差异。通过KEGG富集差异代谢物的通路发现,影响两个等级碣滩茶品质差异的10条主要代谢通路为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蛋白质代谢、芳香族化合物的降解、辅因子的生物合成、莽草酸途径生物碱的生物合成、ABC转运蛋白、2-草酸代谢、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异喹啉生物碱生物合成以及苯丙烷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2025年02期 v.52;No.212 222-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0K]
    [下载次数:3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桂林市不同产地地方群体种茶树红茶香气成分分析

    郭春雨;吴潜华;周如鹍;胡启明;庞月兰;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桂林市不同区域茶树群体种红茶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检测和分析,确定其主要香气成分,结合感官品质审评结果总结香气品质特征。结果表明,从桂林市不同产地群体种茶树制作的红茶中共检测出40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包括醇类、醛类、酮类和酯类等。龙胜龙脊大叶种红茶(LSH)和全州地方群体种红茶(QZH)的主要香气成分均为香叶醇、β-芳樟醇、氧化芳樟醇II(呋喃型)、水杨酸甲酯和苯乙醇,主要以甜香为主调;龙脊大叶种红茶(LSH)花蜜香较显,且持久。荔浦地方群体种红茶(LPH)、兴安地方群体种红茶(XAH)和临桂宛田大叶种红茶(LGH)主要香气成分为香叶醇、β-芳樟醇、氧化芳樟醇II(呋喃型)、水杨酸甲酯、氧化芳樟醇I(呋喃型),表现为甜花香;兴安地方群体种红茶(XAH)花香最明显,其次是荔浦地方群体种红茶(LPH)和临桂宛田大叶种红茶(LGH)。

    2025年02期 v.52;No.212 232-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5K]
    [下载次数:2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茶叶品质评价中的研究

    高钰敏;张雨茹;丁小莉;李劲;卜易彬;卫志辰;任广鑫;张正竹;

    概述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特点,介绍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茶叶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详细描述了茶制品关键组分的快速检测、品质控制及数字化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装备的创制与应用,同时对该技术在茶叶质量管控上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2025年02期 v.52;No.212 239-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1K]
    [下载次数:39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基于复合模型的生态茶园服务价值综合评价

    黎元庆;戴泉;

    在现有生态建设相关学术研究基础上,构建适用于生态茶园综合评价体系,并使用2019—2023年广东省某市生态茶园发展有关数据进行综合评价,为生态茶园建设提供实践指导与理论依据。运用CRITIC方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基于TOPSIS方法建立生态茶园评价模型,利用Hurst指数评估生态茶园的可持续性。识别到13个能够反映生态茶园综合建设项目的评价指标,其中排名前三的指标分别为茶园面积增幅、茶叶品牌价值增幅、茶叶产值增幅,各自权重分别为0.117 89、0.107 55和0.106 95,是评价生态茶园建设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广东省该市生态茶园建设保持着良好发展态势并取得明显建设成效,建设等级一直保持在Ⅱ等级。CRITIC-TOPSIS-R/S模型能有效评价生态茶园建设水平,评价结果与实际发展情况相符;广东省该市的生态茶园建设效果持续向好,并呈现一定的长期相关性和可持续性。

    2025年02期 v.52;No.212 245-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长沙县茶旅产业融合水平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

    殷飞翔;陈科良;陈昱江;陈博;

    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县以打造“茶乡小镇”为出发点,不断推动茶旅产业融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文章通过熵权-TOPSIS法及构建障碍因子模型对湖南省长沙县茶旅融合发展水平进行分析。从茶旅融合的贴近度和障碍度数值的结果来看,湖南省长沙县茶旅融合水平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其发展也受到一部分因素的制约,其中最大的障碍因素为农业从业人员的减少,其次分别为市场知名度低和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不足。为此,提出延伸茶旅产业链、推动形成茶旅综合体以及打造特色茶旅文化品牌、构建茶旅文化项目运营体系等建议。

    2025年02期 v.52;No.212 253-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下载次数:8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媒体背景下安化黑茶的非遗传承与文化传播

    曹双喜;孟涛;陈浩;

    安化黑茶的加工技艺是中国传统制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经典代表。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安化黑茶的非遗传承与传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笔者在分析安化黑茶非遗传承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运用新媒体手段促进非遗传播的思路与方法,进而为进一步做好安化黑茶的非遗传承、提升安化黑茶产业影响力等提供参考。

    2025年02期 v.52;No.212 260-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2K]
    [下载次数:175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百丈清规》和日本《大鉴清规》及其寺院茶的渊源

    刘子璐;陈晓丹;黄亚辉;

    《百丈清规》承继着几代禅宗先祖的智慧,是中国禅宗自行创立的系统佛教规章制度。它历经唐、宋等朝代更迭,形成了逐步完善的寺院管理体系,对佛事活动中茶汤使用仪式也有严格的礼仪规定,一直被寺院所沿袭。《大鉴清规》是大鉴禅师在《百丈清规》基础上为适应日本本土国情改编而成的日本禅院清规,对日本茶道尤其是茶礼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影响,它对寺院中的茶礼和仪轨都做了程式化规定。由于《大鉴清规》是借鉴《百丈清规》及其一系列“后传”形成的产物,因而其茶礼内容和形式大多数与中国的禅宗茶礼相似。

    2025年02期 v.52;No.212 26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1K]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专业应用文写作能力提升茶学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林勇;王玲;余楚;肖力争;吴文亮;刘仲华;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培养既能动手又能动笔的复合创新型人才,提高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在分析茶学专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及专业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现状与问题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适用于专业应用文写作课程的一些教学改革与实践措施,为今后茶学教学的改革以及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等提供参考。

    2025年02期 v.52;No.212 272-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下载次数:10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投稿须知

    <正>《茶叶通讯》是由湖南省茶叶学会、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联合主办的茶叶类科技期刊。本刊由院士领衔办刊。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教授担任编委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研究员、柏连阳教授、单杨研究员担任顾问。本刊主要刊载茶树资源与育种、茶树栽培、茶园病虫草害防控、茶叶加工与品质化学、茶与健康、茶技术经济、茶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性论文。

    2025年02期 v.52;No.212 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

期刊名称: 茶叶通讯
创办日期: 1962
主管部门: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 湖南省茶叶学会
刊期: 季刊
电话: 0731—84627189
Email: cytx1962@163.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106/S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9-525X

 
访问量:75861